24颗卫星仅剩下6颗, 全球第二大导航系统名存实亡, 只有中国能救
- 2025-07-26 02:13:06
- 280
卫星导航现在大家天天用,手机地图、开车导航都离不开它。可是早年间全球第二大的导航系统差点就玩完了,那就是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。原本24颗卫星齐刷刷地转着,结果到头来只剩6颗勉强撑着,系统基本废了。要不是中国出手拉一把,这系统估计就彻底凉了。
先说说格洛纳斯的来头。它是苏联时代搞出来的,1976年就开始研发,目的是给军事用,提供全球定位和导航。1982年10月12日,第一颗卫星上天了。苏联人花了十几年时间,一颗颗往上射,到1995年终于凑齐24颗卫星,分在三个轨道平面,每个平面8颗。
这时候,格洛纳斯成了全球第二大卫星导航系统,仅次于美国的GPS。它用的是频率分多址技术,每颗卫星发不同的频率信号,覆盖全球,能给军民两用定位、速度和时间信息。俄罗斯继承了这个系统后,本来以为能稳稳当当用下去。
可好景不长。1991年苏联解体,俄罗斯经济一塌糊涂,资金链断了。卫星维护需要大笔钱,可国家预算捉襟见肘。卫星寿命一般三到七年,没钱换新的,老的就一个个坏掉。1996年1月18日,系统正式运营,但问题已经冒头了。
卫星老化,太阳能板损坏,信号发射器出故障。1997年,卫星数降到18颗,覆盖率开始掉。1998年,经济危机更狠,资金被挪到别处,卫星继续减,到1999年只剩12颗。2000年,进一步掉到9颗。国防部报告说,系统可靠性最低点,无法支持全球任务。军事演习时,舰船和导弹定位偏差大,影响作战。
最惨的是2001年4月,只剩6颗卫星在运转。全球覆盖需要至少18颗来保证俄罗斯境内连续服务,24颗才行全球。6颗卫星只能勉强覆盖部分区域,信号间歇性丢失。俄罗斯太空能力暴露弱点,国际上都看笑话。格洛纳斯名存实亡,基本没法用了。俄罗斯人意识到,这不光是丢脸,还关系国家安全。
这时候,普京上台,把复兴格洛纳斯当成国家优先事。2001年,他批准计划,增加资金。2002年到2011年,启动联邦目标计划,预算从联邦资金挤出来。工程师开始组装新卫星,第一批复兴卫星2003年上天。
卫星数慢慢爬升,2004年到10颗,2005年覆盖扩展到俄罗斯领土。2006年14颗,2007年资金再加,生产加速。2009年接近20颗,2010年最后几颗准备好。2011年10月,系统恢复24颗卫星,全覆盖回来了。普京继续推,2012年视察发射现场。格洛纳斯从谷底爬起来,但内部努力不够,还得找外援。
俄罗斯转向中国求合作。中国有自己的北斗系统,从1994年起步,2000年建成区域服务。北斗用码分多址技术,卫星在不同轨道,包括中圆轨道、倾斜同步轨道和静止轨道。俄罗斯看中北斗的快速发展和技术。
2014年,中俄签卫星导航合作备忘录,焦点是兼容性和互操作。北斗信号和格洛纳斯逐步融合,用户设备能同时用两个系统,提高精度和覆盖。
2015年5月,俄罗斯提议联合生产芯片。两国工程师分析信号频段,测试融合。2018年11月27日,北京签政府间协议,涵盖和平用途。俄罗斯在中国设格洛纳斯地面站,中国在俄罗斯设北斗站。
2019年7月26日,俄罗斯议会通过法律,批准框架。2022年2月4日,签协调协议,确保系统互补。2022年10月,合同允许托管地面站,三座俄罗斯站在中国建好,中国站在俄罗斯边境设起。
这个合作对俄罗斯是救命稻草。格洛纳斯剩余卫星数据接入北斗网络,提升可靠性。芯片共享降低成本,信号融合减盲区。北斗2020年6月23日完成全球部署,55颗卫星,最后一颗从西昌发射。俄罗斯受益于北斗全球服务,节省维护费。中国扩大影响力,战略伙伴稳固。两国同意共享技术,提升精度。到2023年12月,合作扩展更多领域。
现在2025年了,格洛纳斯有26颗卫星,24颗运营。最新发射是2025年3月2日。计划到年底扩到30颗活跃卫星,发射格洛纳斯-KM和格洛纳斯-V。新卫星寿命10到12年,精度到0.6米。北斗有35颗卫星,全球覆盖。合作继续,地面站运营正常,2025年协议续签,扩展到民用如交通导航。
卫星导航不光是技术,还牵扯国家独立和安全。俄罗斯从衰落到复兴,靠内部投资和外部合作。依赖单一系统风险大,多系统兼容才靠谱。中国北斗从区域到全球,帮俄罗斯续命,也挑战GPS主导。未来,中俄联手可能创造更强网络,用户受益,定位更快更准。
- 上一篇:村民用来测水质的玉米苗被连夜拔掉
- 下一篇:全球爆火一娃难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