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机中逆势扩张的5种资本运作模式—有人收缩战线有人低价买未来
- 2025-07-29 17:18:50
- 572
经济下行周期,市场上最常听到的三个关键词是:“降本增效”、“现金为王”、“防守为先”。
但你有没有发现,当大多数人选择蛰伏防守时,总有少数人在大快朵颐地进攻?
比如有的趁别人缺血,打包收购“白菜价”的优质资产;
有的在市场最冷的时候融资,用低成本补足子弹;
有的主动砍掉包袱,刀尖向内调结构、换赛道;
有的提前埋伏新资产,在谷底播种复苏红利;
更有高手,不再单打独斗,而是建立平台、串联生态。
它们当然不是盲目蛮干,而是以资本为武器,以算计为核心,在寒冬中有章法地挖掘未来。
一
低位并购:
用“便宜的价格”买“未来的势能”
下行周期,很多人在“卖血保命”,也有人在“扫货建仓”。
比如从2025年初到7月,A股已有至少80家上市公司发布筹划控制权变更公告,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公司“换老板”,大部分是实控人的无奈退出,而另一面是粮草充足的国资和私募基金大规模攻城略地。
所以说,当行业进入凛冬,很多公司现金流吃紧、估值腰斩、甚至不得不出售核心资产求生时,却恰恰是现金充裕者的“狩猎时刻”。
他们的运作逻辑是趁估值低位买入优质标的,成本远低于正常周期;快速获取市场份额、关键技术、渠道资源;一旦行业回暖,协同整合完成,立刻释放增长势能。
比如海尔和美的的逆周期并购:
海尔收购GE家电
2016年,全球家电市场低迷,GE为“瘦身”割肉(聚焦航空、医疗等核心业务)。海尔趁机以55亿美元“抄底”(交易市盈率约10倍,低于行业均值),通过收购,海尔直接获得GE品牌40年北美使用权、9家工厂 + 4个研发中心、沃尔玛等主流渠道资源、北美市场份额从1%跃升至20%,为此成功打入北美高端市场,实现品牌与渠道跃升。
美的收购库卡
同样是2016年,美的在全球制造业“探底”时出手,强势拿下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,押注智能制造新时代。通过控股库卡(全球汽车机器人市占率第一),美的从家电跨入工业自动化,智能制造业务营收2020年超250亿元,印证“押注新时代”的判断。
这个时期的核心变量是现金储备、 策略耐心及整合能力,而风险在于协同整合难度大、文化冲突、短期财务压力增加。
二
逆势融资:
在别人缺钱时补足“进攻资本”
很多人误以为市场越冷,融资越难。
但对有基本面、有故事、有潜力的企业来说,危机反而是融资的“窗口期”。
因为这个时候的市场资金更谨慎,也更愿意把钱投给“有希望”的人。
比如2025年上半年“A+H”股上市公司的已超过46家就是优质企业等来的历史机会。
他们的运作逻辑是:市场低迷时估值更合理,融资成本更低;优质企业融资更具吸引力,反而容易脱颖而出;拿到资金后可反向扩张,形成“低位融资—扩张—市占率提升”的正循环。
操作手段是搞定增、发行可转债和引入战投。
定增融资:用于收购机会型资产、偿还高息债务、扩产;
可转债融资:锁定低成本、延后摊薄;
引入战略投资者:为长线增长背书。
宁德时代和药明康德就是典型的例子:
宁德时代2020年逆势定增
疫情席卷全球之际,宁德高调定增197亿元,用于用于扩产(如四川宜宾基地)、技术迭代(钠离子电池研发)、海外布局(德国图林根工厂)。
事实证明,这一轮“冷启动”成为后续爆发的关键铺垫,直接推动其2022年全球市占率达37%。
药明康德
多次在市场调整期融资(如2021年港股配售132亿港元),通过并购整合打通CRO+CDMO全产业链,构建“一体化、端到端”生态平台。2022年平台协同效应助推营收突破了390亿元,龙头地位持续强化。
这里重点考虑的是优质资质 + 合理定价 + 募资用途清晰。主要风险点是摊薄效应、市场接受度和时机把握偏差。
三
剥离重构:
减重轻装,为“重仓未来”腾空间
逆势扩张,不只是进攻。有时候,最好的进攻,是一次果断的“减法”,让有限的子弹打在最值得的靶子上。
这种运作逻辑很简单,主要就是要革谁的命的问题,是内部力量的一次斗争:剥离低效、非核心或落后业务;重组组织架构,聚焦高回报的赛道;
从“多而散”转向“少而精”,提升公司战略清晰度与市场信心,资本市场也会对“聚焦+轻盈”的公司重新估值。
比如联想、东软集团和恒瑞医药在之前周期的表现。
联想:分拆摩托罗拉、重构PC与To B业务,实现从消费电子到企业数字化的进化
联想曾在2014年以29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业务,想要借此重返全球手机市场。但是在智能手机“红海化”的竞争中,摩托罗拉并未成为联想的增长引擎,反而拖累了整体盈利表现。
面对移动端持续亏损,联想在危机中做出了重要战略调整:
一方面是对摩托罗拉进行裁撤和重组,逐步收缩它的全球市场版图,避免继续“烧钱”;
另一方面,加大在To B领域的投入,重构基础架构(服务器、边缘计算)、企业服务与云解决方案业务。
尤其在2020年疫情后,联想全面押注“新IT”转型,通过“设备+基础架构+解决方案”的“三驾马车”,构建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。
这一轮主动剥离与重构,帮助联想摆脱对PC和消费市场的高度依赖,逐步建立起以高毛利、高技术壁垒为核心的第二增长曲线。
东软集团:剥离系统集成“低毛利生意”,聚焦医疗与智能车载“双引擎”
东软集团以前是国内知名的IT系统集成服务商,但系统集成行业利润率低、客户黏性差、项目周期长。尤其是在政府与大型客户压价趋势加剧后,这些业务板块逐渐成为公司的“资源黑洞”。
2019年起,东软主动剥离系统集成业务,并加速向两个高景气行业转型:
医疗信息化与高端医疗设备:包括CT、MRI、远程影像诊断系统等,借助政策支持和数字医疗趋势,打开增长空间;
智能车载电子与自动驾驶平台:利用早期积累的汽车电子经验,进入车联网、智能座舱、辅助驾驶等领域。
通过“减负+聚焦”,东软摆脱了低毛利泥潭,也在资本市场重新获得估值溢价。
2023年,公司智能汽车业务实现收入同比增长30%以上,医疗板块也成为疫情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柱。
恒瑞医药:剥离原料药子公司,聚焦创新药赛道,提升核心资产含金量
恒瑞曾长期兼营原料药与制剂,但随着全球医药产业升级,原料药业务面临环保政策趋严、国际价格战激烈、毛利压缩等挑战,已难以匹配恒瑞创新转型的大方向。
2023年,恒瑞医药决定将旗下原料药子公司“江苏盛迪医药”出售给关联方,正式退出该低附加值领域。
这不是一次简单的“砍掉低效资产”,而是深思后的战略选择:
聚焦PD-1、ADC等创新药研发与海外注册;
提高整体产品组合的毛利率与估值模型;
为国际化推进腾出资源和管理精力。
剥离完成后,恒瑞的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上升至超20%,并成功推动多个创新药进入FDA和EMA注册流程,资本市场也开始重新审视其“创新药龙头”的估值中枢。
所以通过这三个例子,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模式下的操作关切点是战略聚焦、估值再塑及内部资源释放。
当然也会面临一些风险,如剥离价格折损、短期营收波动、市场对转型的消化成本(股东认同成本)。
四
资产证券化:
从“重资产”中解放流动性
在寒冬时节,资产不能变现、资金无法周转,很多时候就会成为压垮企业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而资产证券化,正是一种“既不卖身,也能拿钱”的必须操作。
运作思路是将物业、租赁、物流等可稳定收益的资产打包入REITs、ABS等产品,实现“资产脱表”,回笼现金流;同时,做一些技术筹划或调整,可以提高ROE、改善负债结构、盘活存量资产,实现优化资产负债表,提高资金周转效率的目的。
这类案例已经有很多,比如华润置地、龙湖、万科等将长租公寓、产业园、物流设施等打包成REITs产品,实现“资产证券化+现金流盘活”;
美的置业ABS融资,在地产融资受限时期拿到市场罕见“AA+”评级,极大释放资产信用。
这里关键是要注意搭建合规通道(路径) + 优质底层资产 + 流动性安排(市场接受度)。风险点在于产品结构复杂、设计门槛高、流动性不确定。
五
控股投资+平台化:
变“单点作战”为“体系扩张”
有一种进攻,不是独自冲锋,而是组织一支“联军”。
在周期底部,很多大佬通过控股、参股、孵化平台等方式,把资源、客户、技术“串”成一个生态闭环,实现从单点增长到体系增长的进化。
他们的运作逻辑是投一些“小而美”的项目,但用的是“资源+赋能”方式;
在估值低位,低价控股,等待其成长;然后把自己的资源、流量、客户导入,形成内部协同效应,提升集团估值与韧性(“平台型增长”)。
这里以腾讯、比亚迪和华为作为案例来分析:
1.腾讯投资矩阵:从“自己做”到“投中控”
如果说过去的腾讯以产品立足,那么近十年的腾讯,则逐步转向以资本驱动“平台裂变”。
腾讯没有把所有事情都抓在手里,而是构建了一张巨大的投资网络,几乎覆盖了中国新经济的半壁江山:
在内容领域,投资B站、快手、知乎、阅文、虎牙等,形成内容生态“护城河”;
在游戏领域,通过控股或战略参投Supercell、Riot Games、Epic Games等顶级厂商,成为全球游戏行业的“幕后巨头”;
在企业服务和SaaS领域,投资企业微信生态中的金蝶、明道云、纷享销客、法大大等,培育To B工具链;
在金融科技、本地生活、社交工具等领域亦有深度布局。
腾讯的思路非常清晰:自己做流量平台,资本投生态补位。通过“投中控”的方式,把握行业主导权,同时降低风险与运营负担。
这种平台化战略,不但让腾讯形成了极强的“资源联动”能力,还能通过“赋能+导流+接口标准”,让被投企业形成高度协同,实现“1+1>2”的体系增长。
不过腾讯的这种模式在外界看来,也打击了社会的创新,比如收不过来的,那就直接“仿制”一个,这让相关标的创始人无言以对、捶足顿胸、咬牙切齿。
2.比亚迪:从“造车”到“造生态”
比亚迪的逆势扩张也不是孤立作战,而是通过大量控股与参股,打造了一条“从资源到终端”的新能源闭环帝国。这种模式其实已经被各行各业的上市公司效仿。
这种投资策略,算是一种“产业链深耕”:
在上游,通过参股、直接投资等方式锁定链接西藏矿业、盛新锂能等锂资源企业,确保电池核心材料供应;
在中游,投资或自建比亚迪电池、比亚迪半导体、电机电控等子公司,实现关键零部件自主可控;
在下游,通过腾势汽车等品牌合作,与奔驰、丰田等全球玩家协同创新,同时布局充电桩、智能交通等使用场景;
在出海方面,通过比亚迪电子为华为、小米等客户代工,建立与全球电子巨头的协同纽带。
比亚迪用“全产业链投资+平台协同”的方式,在新能源产业链的核心节点完成闭环布局,不仅大幅降低了供应链风险,还为它的产品提供了成本控制力+技术迭代力+资本定价权的三重优势。
这种模式也成为中国制造型企业“从制造走向平台”的标杆。
3.华为鸿蒙生态投资联盟
在被美国“精准打压”之后,华为认识到,仅靠硬件与芯片,不足以构建真正的护城河。
2020年起,华为以鸿蒙操作系统为核心,建立起一个系统级生态投资矩阵,打造“中国自己的安卓+iOS”。
它的平台化布局主要包括:
对终端厂商投资与扶持:如与美的、海尔、格力等品牌共建“鸿蒙智家联盟”,推动鸿蒙系统在家电、智能硬件中的渗透;
赋能应用开发商:通过投资数字王国、润和软件、拓维信息等软件公司,鼓励开发者基于鸿蒙开发“原生应用”;
牵头生态基金:如“哈勃投资”聚焦半导体、系统工具等硬科技公司,用产业资本加快生态布局;
芯片与基础设施配套投资:从麒麟芯片、昇腾AI芯片,到华为云与盘古大模型,一整套生态协同推进。
华为通过“控股+参股+资源赋能”的混合路径,不再只是硬件供应商,而是以资本为纽带,逐步打造自己的软件生态、开发者社区与终端连接标准。
换句话说,它不只是做手机,而是在做一个“科技操作系统国家队”。而且做得都很好。
如果要说关键词的话,那就是平台心智 + 投后协同 + 战略整合
危机,是最好的换道窗口
周期之下,人人都在收缩、裁员、躺平。
但拿到结果的大佬都懂得:大多数人恐惧的时候,正是你重新排位的机会。
这不是冒进,而是理性进攻。但需要有三样东西,才可能是正确的选择:
一是看清周期的眼睛。什么是暂时性恐慌?什么是结构性拐点?
二是驾驭资本的工具箱。并购、定增、剥离、REITs、平台化,不止会想,更要会做;
三是耐住寂寞的定力。逆势扩张的成果,往往不在当下兑现,而在两三年后回头看才惊艳。
但你要撑到那个春天